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
作者:admin 点击次数:10 发布时间:2025-07-05
▲ 80年代初的温州市场
就在珠江三角洲和温州等地的“地下工厂”如杂草般纷生的时候,在中心城市或次中心城市,具有个体色彩的经济活动还显得那么的小心翼翼和寥若晨星。长期的计划经济,让人们已经习惯在一种格式化的、有纪律和有组织的环境中生活,一旦要他脱离那种惯性,往往需要极其巨大的外力或勇气。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那些从事个体商业活动的人绝大多数来自社会底层,他们是失业者、返城人员、有刑事前科的人和低文化程度者,这些人被排挤在“温暖”的、有“保障”的体制之外,在无可奈何之际,被迫走上了经商和创业的道路。在乌鲁木齐,走投无路的16岁綴学少年唐万新跟随大哥唐万里办起了一间照相洗印店,谁也没有料到20多年后他会从这个偏远边城出发,打造出一个市值高达1200亿元的德隆帝国。在北京,一个叫刘桂仙的中年妇人则意外地领走了全城的第一张个体餐馆执照。